香港配资炒股助力葛根庙红色教育基地发挥作用
捐赠 征集 呈缴 | 2025第3期
工作简报
书页随指尖翻动如雏鹰振翅,知识伴分享流转似清泉绵长。“图书捐赠、文献征集、出版物呈缴”,是公共图书馆丰富文献资源、构建特色馆藏的重要路径和关键抓手。
自2023年始,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采编部便定期编发“捐赠·征集·呈缴”工作简报,让馆藏建设与北疆文脉传承同频共振。
采编部工作人员赴内蒙古文学馆参加
单学文戏剧剧本座谈会暨赠书仪式
01 捐赠图书
02 文献征集
03 出版社呈缴
07/01-09/30 第三季度
展开剩余94%01
捐赠图书
文献补充
WEN XIAN BU CHONG
JUAN
ZENG
TU
SHU
捐一缕草原书香,留一份北疆真情。2025年第三季度,20位怀揣热忱的读者、22家心系文脉的单位,纷纷向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送来爱心图书,共计86种、333册,让墨香与草原的赤诚相遇。在此,向每一位传递书香的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向下所有内容
部分捐赠者留影
本期部分捐赠图书介绍如下
1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编
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依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核心展陈打造的权威党史读本,以“史料实证+创新叙事”全景还原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全书严格遵循展陈逻辑,设“序厅”及五个核心章节,内容与展陈场景、展品排布完全对应,以图文并茂形式突破空间限制,让红色历史更易走进大众。从“前仆后继 救亡图存”展现近代救国探索,到“民众觉醒 主义抉择”呈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再到“早期组织 星火初燃”“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聚焦建党关键历程,最后以“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串联百年成就,完整还原党从诞生到奋斗的历史脉络。
画册收录文物原件照、历史影像截图、展览实景等数百幅图片,每幅均配精准文字说明,既解读背景,又挖掘背后红色故事,让史料鲜活可感。它不仅是展陈的“纸上延伸”,更是通俗的党史学习读本,帮助不同年龄段读者轻松理解历史,在翻阅中重温党的初心使命,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
2
《江右文库·方志编·县志卷》
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江西省重大文化工程《江右文库》的核心典籍,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精心编纂出版,聚焦江西传统行政区域的方志遗存,系统性荟萃了七十六县、一州、二厅及婺源县的存世县志文献,几乎完整覆盖赣鄱大地历史上的核心行政单元,是目前对江西县域方志文献收录最全面、最集中的成果。
这些文献跨越数千年时光,不仅完整呈现江右地区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脉络——如移民迁徙轨迹、商贸往来盛况、民俗演变细节,更鲜活承载了地域文化精华:从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传统,到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到“江右商帮”的崛起传奇与客家文化的交融印记。文献底本源自国内外30余家藏书机构,含稀见本与孤本,经400余位专家校勘整理,兼具权威性与完整性,既是江右历史人文的“活档案”,也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提供了详实素材。
02
文献征集
丰富资源
FENG FU ZI YUAN
WEN
XIAN
ZHENG
JI
地方文献征集,是留存北疆史料、赓续草原文脉的关键之举,对弘扬地方文化意义深远。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作为守护北疆文化根脉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始终肩负着保存、研究与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通过向社会广泛征集地方文献,地方特色馆藏体系不断完善。2025年第三季度,共征集地方文献30种、68册,为北疆文化传承再添坚实史料支撑。
向下所有内容
本期部分征集图书介绍如下
1
《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纪念8.11葛根庙
抗日武装起义70周年》
白景福 主编
本书是聚焦1945年“8·11葛根庙抗日武装起义”的纪实历史读物。全书以详实史料、亲历者口述及珍贵历史照片为支撑,全景还原由内蒙古各族群众与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斗争,既是研究内蒙古抗战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起义中,各族儿女在日伪残酷统治下挺身而出,以简陋武器摧毁据点、袭击补给线,既配合了苏联红军对日作战与八路军北上行动,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抗战岁月的生动实践。
本书挖掘起义精神的时代价值,书中收录起义烈士后代追忆、历史学者解读,将这段历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结合,助力葛根庙红色教育基地发挥作用。全书兼具史料严谨性与叙事感染力,填补了内蒙古局部抗战史研究的细节空白,以“不能忘却”唤醒历史记忆,为新时代内蒙古传承红色文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鲜活注脚。
左右更多···
2
《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
单学文 著
本书是内蒙古文艺深耕者单学文先生的戏剧创作精粹,由线装书局出版,收录其12部代表作,涵盖戏曲、话剧、歌舞剧等多种形式。作者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作品多次斩获全国及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奖,尽显深厚艺术造诣。书名源自经典戏曲《赵孟頫》,取材于赵孟頫与管道升的《我侬词》,巧妙暗喻民族文化交融的核心主题。
书中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尹湛纳希》借蒙古族文学家的蒙汉文化融合实践,诠释“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根基”;《绿色的守护》《草原之子廷·巴特尔》则对接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传递生态坚守。艺术上,唱词融合文言、方言与民族语,《大盛魁》《巡城记》等作品各具特色。这部作品集是北疆文化鲜活样本,既传承戏曲文脉,又践行“北疆文化提升行动”,为戏剧创作提供“守正创新”范例。
左右更多···
3
《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
包雪源 吴建新 主编
本书是系统梳理全区一级古树名木资源的纪实图鉴,深刻诠释古树保护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在关联。书中以实景照片、档案数据与民间传说为载体,既展现古老油松、胡杨神树、古榆树等“活文物”的生长风貌,更揭示这些古树作为生态屏障关键节点的核心价值——它们见证高原森林变迁,承载文明交融记忆,是内蒙古生态系统历经岁月考验的鲜活见证。通过科学考证与人文叙事的交织,作品将古树保护置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宏观视野中,凸显其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中的基础性作用。
全书深度结合我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详解生态屏障建设的实践路径,书中收录的“全国最美古树群”等案例,直观展现保护成效。这部作品既是古树的“生命档案”,更是生态屏障建设的实践缩影,让读者读懂守护古树就是筑牢屏障,为内蒙古践行生态安全使命提供了生动注解。
左右更多···
03
出版社呈缴
文化传承
WEN HUA CHUANG CHENG
CHENG
JIAO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作为北疆出版力量的重要代表,内蒙古各出版单位始终定期向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呈缴最新出版物,为馆藏完整收录北疆地域文献、留存北疆文化印记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文献资料的系统收集与长久保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25年第三季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呈缴图书的具体信息如下。
向下所有内容
本期部分呈缴图书介绍如下
1
《八千里边防大北疆》
张鑫华 著
全书以内蒙古八千里边境线为经纬,从大兴安岭林海到戈壁荒漠,勾勒出祖国北疆的壮美与苍凉。书中聚焦伊木河哨所等典型戍边点,用“五月雪、八月霜”的气候特写,还原官兵爬冰卧雪巡逻的日常,更以“布娃娃随开河探望父亲”等真实故事,细腻呈现军嫂与孩子的守望温情。作者将地理跨度转化为情感刻度,既记录“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构成的联防体系,也展现额尔古纳河畔军民共护界碑的动人场景。
作品紧扣北疆文化“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的核心理念,在风雪边关叙事中融入时代变迁。从老式瞭望塔的28米攀登挑战,到无人机“鹰巡”的科技赋能;从直升机紧急救援的惊险时刻,到“水电路讯”一体化建设的民生改善,勾勒出戍边条件的进步。书中既有“漠北驼铃”护边队的坚守,也有界河两岸军民的默契,更以“石头刻名”等细节,诠释“生命界碑”的精神传承。这些故事共同铸就一部立体史诗,让读者看见边防军人的钢铁意志与滚烫情怀。
八千里边防大北疆
2
《城彼朔方:内蒙古长城文化概览》
张文平 主编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内蒙古长城遗产的文化专著,全景呈现这片土地上长城的历史脉络与独特风貌。全书以地理为骨、历史为魂,东起呼伦贝尔的辽金边墙遗址,西至阿拉善的汉代居延塞烽燧,覆盖燕、赵、秦、汉、北魏、隋、唐、辽、金、明等十余个朝代的长城遗存。书中不仅细致描摹苏木山战国赵长城的夯土肌理、固阳秦长城的石砌城垣,更通过“戍卒陶罐上的游牧纹饰”“城障遗址中的粟麦遗存”等细节,还原长城内外农耕与草原文明的交融场景,让沉默的城墙成为讲述民族交流、戍边故事的“活化石”。
作品深度挖掘内蒙古长城的文化独特性,突破传统长城认知中“军事防御”的单一维度,展现其作为“文明纽带”的丰富内涵。书中既收录考古发现的匈奴瓦当、明代屯垦账簿等实物佐证,也记录蒙古族“祭敖包”与长城烽燧的民俗关联,更聚焦当代长城保护实践——从“长城巡查员的日常巡护日志”到“数字化测绘下的遗址修复”。无论是突厥石人相伴的唐代戍堡,还是辽金界壕边的贸易集市遗迹,都在书中构成立体图景,既诠释了内蒙古长城“多民族共建共享”的历史特质,也让读者读懂长城背后“守望与交融”的深层文化基因。
城彼朔方:内蒙古长城文化概览
书香传递·文献珍藏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一册书籍一份情,
一缕书香草原心!
我们将书香传递,
让北疆文献永存!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配资论坛,海证金融配资,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